灭火剂应以不消耗大气臭氧层为原则。采用消耗臭氧为零的产品。现在的绿色环境保护是我们提倡的主题。在众多灭火剂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灭火,一种是通过隔离氧气窒息灭火的物理方式。二是切断燃烧链产生的自由基远小于燃烧的自由基的化学方式。混合气体在环保方面表现良好,但其设计体积分数为37.5%-42.8%,属于物理灭火方式。因此,灭火效率低于哈龙和卤素灭火系统。气溶胶体的扩散速度比气体灭火剂慢得多。干粉机组的体积灭火效率是哈龙灭火剂的3-5倍,是普通干粉灭火剂的6-10倍,是七氟醚的10倍以上,是二氧化碳的15倍。水成膜泡沫灭火剂保质期有效期水成膜泡沫灭火剂为低倍数泡沫灭火剂。吉林泡沫灭火剂销售
灭火泡沫由三种成分构成:泡沫浓缩液、水和空气。浓缩液与水混合(按比例)。生成一种泡沫溶液。泡沫溶液与空气(吸入的)混合产生泡沫,这些泡沫流动性很强,迅速地流到液体表面上。泡沫本身是大量稳定的充满空气的小泡泡。密度比油、汽油或水低。平衡压力比例混合是用于泡沫系统的 常见方法。在比例混合器的入口,泡沫浓缩液压力与水压力配合使得适量的泡沫浓缩液配量流入水流中。在一个吸气喷放设备作用下,泡沫溶液流过喷孔,经由空气入口,进入膨胀区产生膨胀的泡沫。在非吸气设备中,泡沫液不与空气混合直到溶液 次经过喷孔和喷放出口。湖南水成膜泡沫灭火剂水成膜泡沫灭火剂能与干粉连用。
水系消防泡沫液灭火原理工作原理水系消防泡沫液通常储存在消防泡沫罐内,在发生消防紧急情况需要进行灭火的时候则开始使用,由消防水泵供应消防水给消防泡沫罐,在消防泡沫罐得到消防水以后则由泡沫比例混合器将水成膜泡沫液抽出,并与消防水进行混合。通过泡沫产生器,产生大量的水成膜泡沫,然后再喷出进行灭火。工作原理灭火原理:水系消防泡沫灭火剂能在液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与空气隔绝而灭火。同时灭火剂能产生大量泡沫,泡沫能覆盖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使其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目的,当火灾发生时灭火剂由于活性剂的成膜与天火剂的高发泡双重作用,灭火效果比一般灭火剂好。
水系灭火剂S-6-AB工作原理水系灭火剂能在液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与空气隔绝而灭火。同时灭火剂能产生大量泡沫,泡沫能覆盖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使其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目的,当火灾发生时灭火剂由于活性剂的成膜与天火剂的高发泡双重作用,灭火效果比一般灭火剂好。在水里加入3%?6%型的水系泡沫灭火剂,这种水就能提高数十倍灭火效果。添有水系泡沫灭火剂的水,不但能扑灭木材、纸、布等固体火灾,也能扑灭汽油等液体火灾,如装有细雾装置,它还可灭电器火灾。这种水系灭火剂不但可用于消防工程中,更能用于泡沫灭火器中。当火灾发生时灭火剂由于活性剂的成膜与天火剂的高发泡双重作用。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实验对以上10种表面活性剂进行10因素2水平正交实验,按照正交表进行。实验指标为不同配方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发泡倍数和25%析液时间。实验按照GB15308-2006《泡沫灭火剂》中规定的实验方法进行。烷基葡萄糖酰胺非常 地有利于延长析液时间, 地有利于增大发泡倍数,非常 地有利于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S表面活性剂非常 地有利于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大豆磷脂非常不适用于研制泡沫灭火剂。所以,选用烷基葡萄糖酰胺和S表面活性剂为表面活性剂。进一步实验烷基葡萄糖酰胺的发泡性能和S表面活性剂的降低表面张力的性能,以确定两种表面活性剂在灭火剂配方中的含量。高倍数泡沫灭火系统适于扑救A类、B类火灾。泡沫灭火剂的用法
中倍数泡沫灭火剂:适宜于发泡倍数为21~200倍泡沫的泡沫液。吉林泡沫灭火剂销售
厨房火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火灾。我国每年都有许多因厨房发生火灾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而据统计,每年有数万人在家庭厨房中因用火不慎而受伤。特别是在一些宾馆、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商业厨房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则更易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有效扑救食用油和油脂等烹饪用油或堆积的油垢所引发的火情,降低火灾损失,必须采用高效的灭火剂快速控制火势,有效扑灭火灾。使用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和蛋白泡沫灭火剂等常用泡沫灭火剂虽然可以用来扑救食用油火灾,但是不宜被推荐使用。其主要原因在于,使用这类泡沫灭火剂灭火时,所产生的泡沫在热油面上无法维持较好的稳定性,无法起到充分覆盖、隔绝的作用。并且使用该类泡沫灭火剂扑救食用油火时,在灭火剂施加初期会发生短暂而猛烈的轰燃现象,火焰尺寸迅速增大至之前的数倍,同时还会发生强烈的飞溅现象,产生沸溢,从而极易引燃烹饪设备周围的其他可燃材料。在手提式灭火器中使用该类灭火剂还会对操作者带来潜在危险。吉林泡沫灭火剂销售
洛阳市浪潮消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提供防火涂料,钢结构防火涂料,隧道防火涂料,防火堤防火涂料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始建于1983-07-08,在全国各个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商贸渠道和技术协作关系。浪潮消防致力于构建建筑、建材自主创新的竞争力,将凭借高精尖的系列产品与解决方案,加速推进全国建筑、建材产品竞争力的发展。